他们奔向地狱,成为那里的光 | 读者来信
1971年,法国医生库什纳因目睹尼日利亚的人道主义灾难,与一名记者共同创立了“无国界医生”组织,抱持任何人都有权接受人道主义医疗救援的信念,在世界各地发生战乱、饥荒或天灾时进驻,提供及时的医疗卫生援助。
如今,它已是全球最大的独立人道主义医疗组织,但仍旧秉持半个世纪前创立时的精神——在人类无休止的灾难中帮助世界各个角落被遗忘的人。在提供物质援助的同时,也努力使人重获生而为人的权利和尊严。
因此,这些人被称为“地狱中的希望”。
《地狱里的希望》作者丹•波托洛蒂深入“无国界医生”组织,平实地报道了人道主义组织所面对的各种现象与议题,并通过采访在各偏远地区实地工作的医生、护士及后勤人员等,揭露了“无国界医生”组织成员时时面临却鲜为外界所知的人类苦楚与丑陋真相,展现了他们的救援工作、遭遇的挫折与危机。
在此分享一篇读者王家毛毛毛的书评,了解真实的无国界医生组织。它所描述的人道主义救援工作,是一个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的残酷现实世界。
他们无法阻止战争,无法制止种族大屠杀,可他们却可以尽力救治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奔向地狱,成为那里的光。
第一次接触无国界医生(以下简称MSF)的故事是2018年看过的一本纪实绘本《摄影师》,绘本里讲述的MSF团队深入阿富汗战区,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救援的真实故事。
提到这本书,是因为这个绘本里提到的书籍刚好与《地狱里的希望》的内容联动了起来。书里提到使MSF组织声名鹊起的那一场救援,就是《摄影师》里讲述的故事。与《摄影师》详细描述一项救援不同的是,这本书更为系统地描写了这个组织,对于想要了解MSF组织的前世今生来说,是更好的一个选择。
自2000年以来,MSF就一直在加沙地带工作,治疗在以色列国防军持续冲突中受伤的巴勒斯坦平民。这个孩子在2009年6月的一次袭击中被烧伤。(lsabelle memy/MSF)
《地狱里的希望》讲述了MSF组织形成时与红十字会的瓜葛,为何其内部在初期会有不同的派系,它的性质到底是什么组织,其成员是否都是无私奉献的医生,他们都做一些什么事情,他们做的所有事情对这个世界来说有什么意义。
书的一开始就理清了MSF组织的性质,它是人道主义组织,除非有必要,不然不侧重长期的救援。
“专注救助身陷严重危机的民众,如战争、饥荒、传染病或天然灾害”。
它旨在提供相应的帮助,但不会去解决造成危机的根本问题。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不一样的救助行为。
它力求在事件中保持中立,在无法保持中立的时候会选择表态。它很酷的一点,就是在复杂的国际局势变动下,十分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凭借自己的无隶属去关怀这个世界上的个人苦难。
加拿大护士劳拉·阿彻在乍得和中非共和国第一次跟随MSF出任务。2009年,她和两名同事在苏丹达尔富尔工作时,遭持枪歹徒绑架并被囚禁了三天。(MSF)
人道主义救援向来是应激性的,充分呼应全球政治气候。
当MSF是对平民犯下的大规模罪行的唯一目击者时,它有正当理由公之于众。
关于MSF整个组织的发展我不多说,因为对我而言更有感触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故事。
基于《摄影师》的影响,我对这个群体有着极高的崇敬,牺牲小我、成全他人是我对他们的最初印象。但这本书里的人物给了我不同的答案,面对无私的评价,他们更觉得自己是在享受所做的事情带来的快乐。甚至觉得,只要做的事情对自己是有利的,那就不算是无私。
恩索·桑杜克是当地雇员,从事外勤工作,他定期到LaSaline社区走访这些家庭。作为一名外展工作人员,他的职责是解释MSF的医生在该地区的工作,鼓励孕妇到医院寻求护理,并探访之前人的病。(Dan Bortolotti)
MSF的成员因为各种原因参与这个组织,或许是想逃避现实的境遇、想冲击新的挑战、想感受不同文化或接触不同的人,也有被人道主义救助鼓舞从而选择投身其中。各种各样的原因好像在一定程度上有为他们祛魅,他们也是与我们一样的人,并非无私奉献的神。可转眼再去看他们的培训内容、工作内容,想想他们最初的动机,我还是觉得经历之后还能坚持下来的人,就是天使一般的存在。
除了需要具备相关医疗实践经验,最好会多门语言,可以快速适应环境,融入个体风格差异大的小团队,这些都是进入组织的基本要求。初次接触任务的前期培训更是令人咋舌,不是更好地训练人员的专业素养,而是培训他们如何在没有卫星导航的情况下到达指定目的地,并且成功搭起简易的房屋。
MSF的创伤医院在2010年1月的太子港大地震中被毁后,该组织在一个足球场上建起了一座九千平方英尺的充气医院。新设施只花了两天时间就建好并开始运作了。(Benoit Finck/MSF)
这与他们即将前去的环境息息相关。MSF前去的地区大多数都是非常落后的地方,那种落后让我难以想象,他们在条件极差的医疗环境里,面对着与母国完全不一样的医疗对象。更甚者,当地受过良好培训的男医生连女性基础的卫生知识都不知道!原因是在塔利班政府的统治下,妇产科被取消了,有的医护人员从未替女性做过检查。
三言两语无法描述出MSF成员所要面临的文化差异和各种条件上的不同,在经历了这一切后,也难怪他们回到自己的正常生活之后会不适应。这样的不适应同时伴随着亲朋好友的不了解。
他们的问题有时候很空泛,但不是因为他们不聪明或者不感兴趣,纯粹是因为他们离那些现实太远了。
MSF在巴基斯坦马尔丹地区的诊所于2009年开业,设有产前护理和一间产房。在某些文化背景下,为女性提供医疗保健可能是一项挑战,驻外人员必须小心地尊重当地信仰。(Jean-Pierre Amigo)
MSF不止有医护人员,还有大量的非医疗工作者。比如负责水卫设施、卫生保健的工作人员,他们需要提前建立起卫生干净的水环境,保证水的质量。因为水不仅是生活必需的资源,若没处理好,更是各种疾病的温床。后勤管理、联络等多方面的协调人员,他们与医疗人员一道在世界政治舞台边缘地带撑起一片希望。
然而,身陷危机的民众往往会因为知道这个世界还没有将他们遗忘而备受鼓舞。
除了协助当地政府的医疗系统之外,他们还会前往难民营、作战区、自然灾害区等各种不同的地方,给予应急的救助。他们牢记自己的宗旨,避免取代当地政府的医疗机构,因而他们会侧重救治情况更为危急的病症。建立供食中心,为严重营养不良的孩子提供补充基础营养的粮食。培训当地的雇员或医疗人员,在一些设点,MSF人员更多的工作是扶持当地的医疗。
MSF最早取得的成功之一是在黎巴嫩内战初期执行了一次外科任务。1976年,该组织因其在黎巴嫩所作的努力被《时代周刊》称为“一个非凡的组织”,由此赢得了国际赞誉。(MSF)
同时,MSF也会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发声,力求“基本药物人人可得”,比如治疗疟疾和艾滋病的药物。虽然它们需求众多,但由于利润薄会导致厂家生产积极性不高。MSF积极游说,似乎与其中立不表态的立场不相符,但又确实符合其人道主义精神的宗旨,尽可能地救助到人。
MSF选择救援巴基斯坦人,并非因为他们是巴基斯坦人,而是因为他们有医疗需求。
他们面对苦难第一现场,不是偶然遇见不幸,而是身处深渊,周边处处皆是不幸。警察可以随意枪击儿童;枪支根本没有管理制度;妇女上街随时都有可能被轮奸......他们无法改变环境,也无法改变某个人的命运,他们能做的只有先把眼前这个人的伤势尽可能稳住,其他的只能再看。
他们在经历之后会有精神压力,需要心理疏导;有时需要在援助过程中借助酒精。面对可能发生的劫持、绑架等,MSF在当地也有用一套严格的形式标准,尽可能地保护自己的安全。他们不断地救治,不断地适应,对所处的一切习惯之后,那就不是危险的环境,只是不幸的日常生活罢了。
肯尼亚北部图尔卡纳地区的游牧民从MSF的流动诊所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通常是两辆装满药品的越野车和一小队驻外人员及当地工作人员。(Roger Job)
援助工作者并没有因为知道自己在做好事而睡得安稳,反倒比较经常的因为还没完成的事情而睡不着。
在该组织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之后,其国际理事会主席说:
“我们做到的还不够”,“人道主义责任没有疆界,世界上哪里有苦难,人道主义者就必须依其使命加以回应”。
的确,他们无法阻止战争,无法制止种族大屠杀,可他们却可以尽力救治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奔向地狱,成为那里的光。
我们的志愿者和雇员在尊严日日遭受践踏的民众当中生活和工作,这些志愿者自愿用他们的自由来换得这世界变得能更让人可以忍受。
人道主义和慈悲不一样
它得在肮脏的现实中运作
《地狱里的希望》
(加) 丹·波托洛蒂 著
林欣颐 译
定价:55元
书号:9787532788606
出版时间:2021年12月
编辑推荐
《地狱里的希望》是本非常感人的书。
它所描述的人道主义救援工作,让人看到了一个大多数人并不知道的残酷现实世界。
《地狱里的希望》不宣扬投身公益的浪漫,而是展现现实的残酷。
我们不确定大声疾呼是否总能救人,但我们知道沉默绝对可以杀人。
——MSF欧宾斯基
内容简介
当战火燃起,联合国人员在机场大排长龙等候撤离时,“无国界医师”正在抵达,准备入境执行紧急任务……
在海地刚搭建的妇产中心,加拿大医生温蒂一天要接生40个新生儿。
意大利医生柯西偷偷潜入南苏丹,在50摄氏度的环境下照料绝望的战争伤患。
外科医生程卫在世界上地雷分布最密集的城市,做了上百次截肢手术。
后勤专家马丁为了运送冷藏疫苗,不得不与哥伦比亚的杀手与塞拉利昂的童兵打交道。
在武装民兵随时会闯入的情况下,美国医生弗兰克穿越停火线,去布瓦凯的医院抢救被扫射的冲锋枪打中的人……
这些就是“无国界医生”(MSF)救援工作的真实故事。
1971年,法国医生库什纳因目睹尼日利亚的人道主义灾难,与一名记者共同创立了“无国界医生”组织,抱持任何人都有权接受人道主义医疗救援的信念,在世界各地发生战乱、饥荒或天灾时进驻,提供及时的医疗卫生援助。
1999年,“无国界医生”获诺贝尔和平奖。如今,它已是全球最大的独立人道主义医疗组织,但仍旧秉持半个世纪前创立时的精神——在人类无休止的灾难中帮助世界各个角落被遗忘的人。在提供物质援助的同时,也努力使人重获生而为人的权利和尊严。
因此,这些人被称为“地狱中的希望”。
记者丹•波托洛蒂深入“无国界医生”组织,平实地报道了人道主义组织所面对的各种现象与议题,并通过采访在各偏远地区实地工作的医生、护士及后勤人员等,揭露了“无国界医生”组织成员时时面临却鲜为外界所知的人类苦楚与丑陋真相,展现了他们的救援工作、遭遇的挫折与危机。与此同时,通过从侧面展现参与行动的医生在人身和心理上所受的影响,道出他们在各种不可能的任务中坚持下去的原因。
作者简介
丹•波托洛蒂,1969年出生,加拿大记者、作家、特约编辑,常年为北美媒体工作。现为设在多伦多的PWL Capital的投资顾问。
媒体评论
本书描述了人道主义救援工作,但并未将之浪漫化……作者写得直接、引人入胜,将读者推向了一个大多数美国人都不知道的残酷现实世界的边缘。”
——Choice
这本书真的闪耀着……真实与包容……不仅信息丰富,而且感人。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对志愿精神之本质的一次全景展现。
——《柳叶刀》
有些医生仍然在证明医学的崇高美德……对于未来的国际援助志愿者来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环球邮报》
👉 长按扫码进入译文旗舰店 优惠购买
延伸阅读
👇👇 戳“阅读原文”·进入“译文纪实”专题页